您所在的位置:广州市黄广中学 > 全面教育 > 能力培养 > 创新与思维 > 创新教育:知识经济对基础教育的呼唤
创新教育:知识经济对基础教育的呼唤

科技与教育的竞争,将是21世纪不断升温的国际热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坚定不移的教育发展方针,也是中国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争取主动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决策。

 

一、 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增强国力的启动器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美好未来时,它又面临着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认为创新发明、设计以及创造性理念、理论学说等能够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当前,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中初见端倪,已日益显露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可以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主体便失却了竞争力和生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它一些国家,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知识经济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它的体系基础就是教育,关键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有效的生产能力不是取决于人口或劳动者的数量,而是取决于人口或劳动者的内在质量。在我国,人口多素质低是困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高教育水平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选择教育发展的增长点和深化改革的突破点。教育的进步必然带来科技的发展,这是被历史证明的事实。日本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得益于雄厚发达的教育体系。美国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由于重视教育,坚持技术创新,终于导致了第二次、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产生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尽管近50年来,我国科教和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创造了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中国科技存在的问题会发现,中国科技国防竞争力仍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1996年,中国GDP排在世界第7位,而科技国防竞争力却排在第28位。尽管要大幅度提高国家科技能力并非易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必须从现在做起,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在于我们能否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造就创新人才。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习惯于传统应试教育的运作模式和手段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和误区还没有彻底消除,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淡漠、高分低能、不够灵活、眼高手低。这些制约着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知识化程度的提高。因此,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赋予其创新教育的功能,已经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即中小学教育抓起。但是,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观念和体系与此很不适应。

 

1、  现行基础教育体系扼杀创新精神。

前不久,中国专利局有份统计,中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中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总量却仅占世界专利申请总量的千分之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世界科技发展史后指出,当今世界的科技发明与科学发现有一半以上源自于中国。而近代人类一百项重大发明(包括蒸汽机、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计算机、各种家电等),没有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许多专家学者、中国留学生谈中美学生差异时,认为中国学生勤奋、懂礼貌、基础知识扎实,但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不如美国学生。走进我们中小学的课堂,占据主流地位的教学气氛是一种被动静听的状态。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掰开了揉碎了地教,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学,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就是灌输接受的关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只能说学生是知识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过重的学习负担把学生的功课表填满,占据了学生几乎全部课余时间,使他们没有时间去作一点自己想作的事,读一点自己想读的书,学生们完全牺牲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成了应试作题的机器,使他们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统一,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必然会磨平学生个性的棱角,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尤其是那些聪明活泼、爱动脑动手的学生,更易为这种统得过死的教学体系所伤害。在教学评估上,人们还习惯于一种标准,习惯于一套答案,这是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曾有人形象地比喻,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到毕业时却像个句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其统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以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鼓励不足,压制有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处处压制他们的好奇心,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缺乏独立个性的小绵羊,创造能力磨蚀了,创新精神泯灭了。

 

中小学分别又以毕业生的中、大学录取率为自己教学效果的检验,而这个检验形成封闭循环,造成自我满足,忽略了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对创造能力的要求。中小学系统还会自豪于有多少毕业生就读了国内或国外的研究生,而不知道国内研究生因为思维方式已定、创新研究能力短期内难以培养,到国外留学在创新能力方面明显不足,常常只能在别人指导下做研究,而不能独立工作,或领导一个实验室开创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也就是说,由中国中小学教育提倡、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心态、习惯和行为模式到进入科学研究时,暴露出很大问题。这个问题也不只是中国独有,亚洲各国中小学生普遍考试分数高于美国学生的历史已有多年,但高科技却无法领先,原因也是只顾及学习能力,而忽略创造能力的培养。

 

2、创新教育要求改变现行教育目标和体系结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创新教育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具体来说,创新教育在学生的培养上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一要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学习和创新激情。二要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三要使学生具备创新技能。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四要使学生具备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及人生观等方面的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上述教育目标在现行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下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这不光是教育部门的事,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关注和配合。从基础教育角度说,实现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构建教学创新体系,为创新教育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是在课程结构上创新。课程结构的板块化,应成为课程结构创新的基本趋势。当然,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课程结构,都应以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多样性、发展性、创造性为主要方向,使其成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生长点。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推陈出新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法创新的根本宗旨。创造性具有三个基本手段: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授为主变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使其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为主。三是在活动课上创新。活动课是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突破口,是学生施展创造力的广阔空间。中小学校应当在开发活动课上标新立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开设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劳技类等活动课,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归宿,给学生一个自由创造的空间,并由此培优倡特,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点燃创新意识的火花。四是在个性教育上创新。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所以,教育者应当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创新的资源来开发,尤其是要摒弃差生概念,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3、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力军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由于传统影响,当前教师在创新精神培养上还存在许多简单化、庸俗化和神秘化的现象,形式主义依然比较浓重。有的学校迫于形势让学生在校内搞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以为有了这样一些活动,学生拿出一两样小玩艺就是培养了创新意识;还有的老师认为创新就是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拿金牌,是个别智力超群的学生的专利,对于大多数学生则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更有相当多的学校领导虽然也清楚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迫于现实的升学压力不敢贸然尝试,只简单搞一些课外活动应付了事。

 

更为严重的是,虽然从中央领导到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大张旗鼓宣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改变,这是造成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的重要原因。受此影响,便有相当多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无所适从。加之目前我们的教材、课程体系都很难一下子跟上,即使某些学校、个别老师有远见,也只能是孤军奋战、边摸索边前进,其效果如何实难保证。

 

面对这种情况,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个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与实践,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上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教师要积极投身于党中央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自主、充分、全面的发展上,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敢于质疑的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获得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善于发现,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要自觉地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积极从事学生的个案研究,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教改实验,不断地探索经验,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法。同时要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

 

最后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并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武装自己,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教学知识增长点,用新知识、新科技手段武装自己,同时更应当研究知识和科学创新的特点和规律。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创新教育的内涵       返回上页